• 央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记者李硕)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今年以来,民政部推动各地加快基本养老服务制度设计。目前,多数省份已经出台了实施方案,其余省份也在陆续发布中。一些地方还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项目内容和标准方面做“加法”,不断实现突破和创新。 如何理解“新阶段”?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他认为,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到新阶段最重要的标志是建立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接下来要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首先是明确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权益;其次是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领域的重要制度,比如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第三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的供给不足,缺乏规范,未来需要更多质量可靠、令人放心的养老服务产品。 何文炯表示,在养老服务制度的设计上,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公平性,要强调人人平等,特别是城乡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平等,基本养老服务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必
  •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教授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周幸钰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研究典型成果。 案例研究典型成果名单(按推荐期刊名称音序排序) 典型案例成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和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组织,旨在挖掘具有时代性、引领性、价值性的高质量案例成果。此次典型案例成果由学位中心从2021年主题案例成果和2022—2023年度期刊联盟成员单位已发表案例研究成果中,遴选出的具有典型性的10篇主题案例典型成果和10篇案例研究典型成果。 这是郁建兴教授研究成果再次获此殊荣。2022年9月,以郁建兴教授为首席专家完成的主题案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做到治理有‘数’:杭州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开发健康码的案例”,入选学位中心2022示范“主题案例”成果。 这个案例以生动的方式还原了杭州市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开发健康码的全过程,从方案形成、完善、执行到优化、推广,展现了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模式,为我们全面认识多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此次入选案例是基于浙江
  • 近日,浙大卡特三农学术论坛之244期暨“食物系统与政策”海外大师联合工作室(FSP Lab)系列讲座第六讲在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729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讲座邀请到美国肯塔基大学Yuqing Zheng(郑于青)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郑于青教授是美国肯塔基大学农业经济系H.B. Price 讲席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安全、政府政策评估及食品与健康联系等研究,在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Health Economic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Nicotine and Tobacco Research等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2022年他在农业经济领域三大顶刊发表文章,被评为中国十大农业经济学家。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浙江大学“食物系统与政策”海外大师联合工作室常务副主任汪笑溪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所所长周洁红教授担任点评人。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卡特十余名同学现场聆听,近20名同学通过ZOOM
  • 今年是浙江实施“八八战略20周年,也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2周年。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的重任。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赋予浙江新的使命任务,希望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近两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率先走上探索共同富裕之路,并且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统筹发展迈向制度设计和政策扩散,开启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建设的新篇章。共同富裕建设蹄疾步稳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不是简单地加大社会福利投入,也不是追求结果上的区域、城乡、群体间差距消除,实现绝对平等,而是强调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发挥市场、政府、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机制的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果说2021年是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重点在于搭建包括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内的“四梁八柱,"那么2022年则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机制创新年、改革探索年、成果展示年”,
  • 9月5日,亚太农协第23届全体大会与第76届执委会会议暨“绿色和气候金融赋能农业:可持续粮食体系关键驱动力”地区政策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本次论坛,由亚太农村及农业信贷协会主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办。来自近20个国家及国际机构的约180位国内国际代表参加会议,围绕金融支持构建可持续粮食体系开展了对话交流和专题研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蓝天立先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蓝天立先生代表自治区政府诚挚欢迎中外嘉宾和专家学者莅临广西。蓝天立先生指出,广西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中国重要粮食产区,愿与亚太农协各成员共享金融赋能农业经验,在信用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农业保险等方面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强化金融支持粮食安全,为粮食产业链发展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共促绿色和气候金融创新,聚焦碳金融、气候投融资、特色种养殖等重点领域,因地制宜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大金融支持气候治理与绿色转型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发展韧性;共建金融开放合作平台,依托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进一步加强金融领域的机构互设、资金互融、货币互兑、监管互动、人员互联和信息互通,为构建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
  • 原编者按“三治”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简称,“三治融合”的探索目前已进入深水区。村社书记专职化后,“习惯于依靠行政力量解决问题”,村民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治空间受到挤压。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实习生 黄晓颖责任编辑 | 钱昊平▲浙江省桐乡市的农村。2013年,桐乡市提出“三治融合”。(人民视觉/图)“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实践走到第十个年头。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党支部书记窦国勇最直观的感受是,村里的摩擦变少了。“三治”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简称,这是浙江省桐乡市在2013年提出的基层治理模式。2018年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三治融合”经验被定位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19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化解基层矛盾的“枫桥经验”,其核心是“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解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三治融合”延续这种基层治理经验,提出“一约两会三团”制度。“一约”即村规民约,“两会”即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三团”即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让百姓的事情“自己说了算、自己参与干、自己来评判”。最早,“三治”中的“德治”排第一,之后
  • 在全国首个生态日来临之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岳文泽教授应邀在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周刊发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的理论文章。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美丽中国的伟大蓝图正逐渐成为现实。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刻阐释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特色与根本遵循。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内涵,并进一步优化路径选择,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章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现代化、人与生态环境休戚与共的现代化、彰显生态治理中国智慧的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