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激励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决定开展“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工作。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每五年评选一次,是全国教育系统内集体最高荣誉。全院师生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始终秉持“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院训,在高远使命引领下,心怀“国之大者”,坚定朝着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公管学院建设目标迈进,为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大任的卓越人才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转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员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有:乡村振兴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城市管理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应急管理培训、社会保障系统培训、高校培训、两新培训、生态文明培训、市场监督培训、纪检监察培训、农业农村培训、创新创业培训、非公企业、高校改革培训、三农培训、自然资源培训、县域经济培训、国土培训、长三角一体化、
  • 近日,浙江大学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获奖名单公布,我院两部著作获专(编)著奖二等奖,恭喜获奖的老师!获奖成果如下:李实、何文炯等《迈向共同富裕: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内容简介:本书以“迈向共同富裕”为主题,致力于探求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直面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提出要坚持“富裕”与“共享”并重,发展与分配平衡,强调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围绕收入和财富、基本公共服务、人的发展能力,以及精神、生态、社会和谐等维度,构建了衡量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立足国际经验和地方实践,聚焦收入分配、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发展等关键领域,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措施。沈永东《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背景,结合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定位,从政策理论与实践经验两个层面,本书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这一核心议题进行多方位考察与全方位论证。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本书试图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党建引领、政府培育、支持型社会组织、跨部门合作、
  • 7月27日至31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现场赛在成都顺利落下帷幕。我院龚斌磊教授领衔的《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龚斌磊、汪笑溪、黄飚、高叙文)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正高组一等奖(最高奖)。赛事介绍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是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中唯一的本科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四新”建设。本届比赛历时9个月,全国32个赛区1249所高校10万多名教师参加校赛,2.5万名教师参加了省(区、市)赛,覆盖全部学科门类。最终共计483门课程的1779位教师(含团队教师)参加国赛。课程介绍在乡村振兴提出一二三产融合的背景下,课程组在国内率先将《产业经济学》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简称农经)本科生必修课。作为教育部重大专项“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农经知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课程组直面“知农爱农”育人目标和“不懂农不爱农”现实学情间的矛盾,探索面向大国三农的教学改革。依托A+
  • 近日,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浙江大学再获佳绩,共有47项成果获奖。公管学院在此次评选中表现优异,共有7部著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获奖数再创新高。恭喜各位老师!(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1项申报成果名称:“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经验,中国方案成果类型:著作学科类别:管理学申报人:郁建兴二等奖3项成果名称: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体系及创新研究成果类型:著作学科类别:经济学申报人:黄祖辉成果名称:Societal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成果类型:著作学科类别:经济学申报人:钱文荣成果名称:功能性分权:中国的探索成果类型:著作学科类别:政治学申报人:陈国权三等奖2项成果名称:中国行业协会商会政策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考察成果类型:著作学科类别:政治学申报人:沈永东成果名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转化政府职能研究成果类型:著作学科类别:管理学申报人:范柏乃青年成果奖1项成果名称:全球治理机制复合体的演变:人类基因信息议题探析成果类型:著作学科类别:管理学申报人:俞晗之高等学校
  • 2024年7月17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教授接受央视东方时空栏目采访,就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提升精神体验进行解读。主持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城市不仅给人发展的机会,也应该承担给人提供美感和精神上的满足。从城市开发进入到城市经营,我们应该在城市更新的过程当中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什么样的目标呢?来听一听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的解读。张蔚文:第一,塑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形象,如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打造青年运动健身场所,加快青年租赁社区改造,为青年提供创意社交的公共空间等等。第二,通过微改造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通过局部的拆建、功能置换等等手段,使历史遗产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第三,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格局和品质,因地制宜地增加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规模,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和生态服务功能,包括强化公共空间的慢行可达性,加快绿色建筑改造等等。第四,以智慧治理为导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鼓励在城市更新当中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优化城市服务和管理,提升居民和游客的体验。
  • 近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龚斌磊教授与博士生张启正、袁菱苒,联合南京财经大学余泳泽教授撰写的《撤县设市、产业基础与县域农业发展》在权威期刊《管理世界》2024年第7期上发表。该研究成果系龚斌磊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金号:21ZD092)、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基金号:2024JZDZ05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72161147001,72173114)的阶段性成果,也是龚斌磊教授团队“市县关系”三部曲(省直管县—撤县设市—撤县设区)系列研究中第二篇发表于《管理世界》的论文。如何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背景下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20世纪80、90年代,一些地区推动“撤县设市”,将传统的“县制”的建制改为“市制”,以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为首要目标,同时要求改革地区重视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以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这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一次尝试。▲“撤县设市”政策(图片来源于网络)然而,在执行中,“撤县设市”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一方面,尽管中央政府明确了“撤县设市”的准入门槛和标准,但实际上把
  • 2024年6月27日,由国家商务部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卡特)承办,为期14天的“全球发展倡议下发展中国家乡村振兴与国家现代化官员研修班”圆满落幕。结业典礼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12报告厅举行,来自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菲律宾、毛里求斯、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7个发展中国家的27名司处级官员圆满完成研修任务,顺利结业。结业典礼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沈黎勇向顺利完成此次研修班学习的学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学员们能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加强联络,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共同书写国家现代化的新篇章,为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而努力。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龚斌磊代表承办方对研修班做学习总结。他希望各学员能够继续加强联系,发扬友好合作的精神,交流思想,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来自巴基斯坦经济事务部的部门官员艾莎·纳齐尔(AYESHA NAZIR)代表全体学员做学习总结发言。首先,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及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主办承办此次研修班表示衷心的感谢。她表示此次研修班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其各自地区复制中国发展模式的实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