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9月3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接受《新闻周刊》栏目采访。减碳在路上人人都是低碳转型里的“一分子”本周二,四川、重庆地区的电力供应已经恢复正常。今年的高温是一次考验,很难说未来就不再考验我们了,电不够用,除了政府、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之外,个人又能为此做些什么?节能减碳的理念能融到我们生活中多大部分?谭荣:高温极端天气下,总体电力阶段性不足,导致大量公共用电设备都面临用电难,新能源汽车充电难是其中一种特殊情况。所以为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都已经坚定了要走低碳转型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一种趋势下,我们各行各业,各个途径上,都要尽可能去进行低碳的转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做好一种趋势引导,不仅仅是在价值层面上进行引导,更多还要通过政策上的补贴,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到未来的转型之后所带来更高的一种收益,这个收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也包括我们说的因为低碳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收益。过去,人们大多将减碳的视角放置在工厂和企业,忽视了减碳领域个体力量的重要性,在国家愈发重视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调动公民参与大有裨益。谭荣:个人确实很难去发现自己哪些行为跟碳排放有关。在能源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受邀分析建言,探讨自然资源领域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为建设低碳治理体系搭梁建柱》发表在2022年8月2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理论版。低碳治理既是国家对碳排放所产生的非特定区域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从公共管理视角看,低碳治理可以理解为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与其他公共组织或市场主体等一起处理低碳相关的公共事务,提供相应公共产品和服务等。低碳治理体系是四个层面的系统工程国家低碳治理体系不是简单的政策组合,而是包含价值理念、基础制度、政策工具、监管考核等四个层面的制度系统。低碳治理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具体包含三方面要求:一是要以最小的经济社会代价实现该目标,这涉及碳减排的路径、模式和技术选择;二是要能够解决可能出现的公平问题,这事关以谁的利益为中心;三是国家需统筹低碳治理与其他公共事务的关系,这决定地方政府和社会主体对碳中和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低碳治理本身也需要遵循包括产权制度、政府规制、市场规则等在内的国家与社会的基本规则。我国低碳治理的基础制度仍处于建立健全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如何在党中央统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速推进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涵盖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县城是县域的要素集聚平台和重要发展引擎,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在承接人口和产业转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为扩大县域消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目前,我国一些县城在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阻碍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持续推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以现代化基础设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教授的文章《乡村振兴需要更高质量农业职业教育》发表于2022年8月23日《光明日报》。日前,有媒体援引农业农村部消息称,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业领域职业教育,指导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统筹用好职业院校等教育资源,加快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会管理、善运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人才建设的迫切需求,是破解“三农”问题、提高农业农村劳动生产率、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输送农业领域优质人才,农业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有作为,但也面临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宏观上,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农业职业教育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尤其是本科及以上的农业职业教育成为明显短板,限制了各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制约了农业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微观上,多方面的困惑和挑战普遍存在,如农业职业教育认同度低、生源差,“爱农”思想教育不够、人才流失严重;资
  •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近日接受新华财经专访,对浙江“共富”示范区建设现阶段取得的成效进行点评,并围绕构建共富型制度政策、推动形成共同富裕治理体系提出建议。原编者按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锚定了浙江未来五年和更长时间的奋斗目标,标注了浙江新的历史方位和奋斗坐标。“新华财经会客厅”推出“浙江‘两个先行’·奋斗者说”系列,聚焦浙江各地“践行‘八八战略’投身‘两个先行’”的探索与实践,关注各条战线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敢闯敢试的先行姿态,深度解析全省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新华财经杭州8月18日电(记者吕昂)随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印发实施,浙江被赋予了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近日接受新华财经专访,对浙江“共富”示范区建设现阶段取得的成效进行点评,并围绕构建共富型制度
  • “如何帮助景东巩固脱贫成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几天,黄祖辉正俯首案前整理资料。8月5日,70岁的黄祖辉刚从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调研回来。这趟从东到西跨越2600公里的出差,黄祖辉早已不陌生。自从2013年受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顾问后,他每年都要跑一趟景东,赶飞机坐大巴,辗转十几个小时,讲课培训,决策咨询,竭尽所能帮助农民兄弟们脱贫致富。黄祖辉的头衔有很多: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而最新的一个是浙江大学教职工最高个人荣誉——竺可桢奖得主。“很吃惊,没想到。”平静了一会,黄祖辉有点自言自语地说道:“以后要更加努力呀!”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三农”问题这么多年,千帆过尽依然对“三农”事业充满热爱和追求,也许就是这位“三农”教授此刻最大的满足。从大上海到北大荒黄祖辉出生于上海,和很多城里孩子一样,小时候也没去过农村下过田地。人生的轨迹在17岁那年画了一道弧线,把他送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他成了黑龙江北安县引龙河国营农场的职工。左图:在黑龙江引龙河农场(前一为黄祖辉)右图:重返北大荒(前排左四为黄祖辉)黄祖辉与“三农”的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孙思琪的文章《科学规划统筹,着力推进“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发表于2022年8月4日《光明网》“理论频道”。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命题。随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与地方积极探索,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五个方面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依据《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应把握五个原则。一人本化在以往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