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自然资源报》即日开辟评论专栏《谭谈生态》,约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荣教授,定期评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然资源管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启发读者思考,共同推动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先手棋”,值得期待》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近日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推动示范区建设的重大顶层设计。这个首部由国务院批准的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首部直接以生态绿色为价值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彰显以生态绿色为底色、创新经济为亮色、一体化制度创新为成色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示范区建设者们鲜明的价值权衡和行动规则,其示范意义引发社会关注和期待。如何坚守生态价值底色 这部以生态绿色为关键词的空间规划,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如何权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价值和利益。权衡就意味着取舍或排序,必然产生争议或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荣的文章《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发表于2023年2月10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在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经营性自然资源资产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税费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公益性自然资源资产需要政府通过直接购买(如生态补偿)来实现激励作用。◆在委托代理机制下,地方政府代理行使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还要监管市场主体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重视社会主体参与治理,意味着从政府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推动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类主体协同,依托群众反馈、引入第三方评估等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制度。全文如下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我国自然资源治理逐渐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转变。如何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让市场在自然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提升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时代命题。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 我国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建设一直内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对于易于划分边界、易测量的自然资源资产(如一亩地、一吨矿石等)
  •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血脉畅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经三年疫情的大战大考后,浙江经济的活力正加速释放。 2月10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接受《浙江新闻联播》节目采访,他指出: 在旺盛的融资需求背后,我总结了一个词,就是信心足。 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复苏快,二是结构优。在疫情放开之后,浙江第一时间推出的“8+4”政策组合包,全力拼经济。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箭齐发”。一系列政策举措顺应了市场经济规律,也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结构优,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批投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在未来逐步体现出来。 我们有信心、也有理由期待浙江式复苏能对全国经济复苏带来更大贡献。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有:乡村振兴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城市管理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应急管理培训、社会保障系统培训、高校培训、两新培训、生态文明培训、市场监督培训、纪检监察培训、农业农村培训、创新创业培训、非公企业、高校改革培训、三农培训、自然资源培训、县域经济培训、国土培训、长三角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碳达峰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大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接受《浙江新闻联播》节目采访。 他指出:小修小补回归生活是利民便民的好事。一是方便老百姓,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从而增加幸福感;二是发展小修小补服务业,可以适当增加就业;三是这样做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浪费。发展小修小补,推动全社会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允许其适当利用公共资源,以降低经营成本;二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他还指出,发展小修小补,需要规范引导,要点有三:一是以市场需求调查为基础,科学规划地设点;二是摊位设计要美观大方;三是小修小补的行为要规范。图片来源:“中国蓝新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有:乡村振兴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城市管理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应急管理培训、社会保障系统培训、高校培训、两新培训、生态文明培训、市场监督培训、纪检监察培训、农业农村培训、创新创业培训、非公企业、高校改革培训、三农培训、自然资源培训、县域经济培训、国土培训、长三角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民营经济培训、医保培训、社保培训、国土空间培训、军人事
  • ▲2023年2月10日,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水上菜园”迎来收获季节,工作人员正在抓紧采收成熟的水芹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2月13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图纸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基础、也是最艰巨的一环。我国是农业古国、农民大国,农业农村能否实现现代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更关乎其成败。党的二十大重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本次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看点?如何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
  • 为响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号召,进一步做好社科赋能山区县发展工作,2月17日,由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龙泉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龙泉市社科联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农业食物系统包容性发展与产业振兴模式推进会在龙泉市举行。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负责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中共龙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雷蕾,杭州速派餐饮管理集团副总裁张宇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胡伟斌主持。会议开始,雷蕾部长代表联合主办单位致辞。随后,举行了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实验与推广基地的授牌仪式,钱文荣教授代表智库联盟向浙江芳野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授牌,这是联盟设立的首个实验与推广基地。设立基地是乡村振兴研究智库联盟促进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应用与推广的积极尝试,也是社科赋能行动推深至实的创新举措。会上,来自企业、农户、职能部门以及高校的代表围绕如何提升龙泉农业产业振兴以及带动小农户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由联盟牵线,国内大型团餐企业杭州速派餐饮管理集团与联盟基地浙江芳野食品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将在农产品市
  •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要在“和”字上做文章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黄祖辉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的乡村振兴重要任务,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2017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发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背景下,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意义与内涵特征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建设的升级使然。和美乡村是既要体现“外在美”,也能体现“内在美”的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同时也表明,我国乡村建设总体上已从满足乡村居民生活温饱的生存型乡村建设,在向满足乡村居民全面小康生活的发展型乡村建设变迁与跃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也是乡村价值的实现所需。乡村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上,而且也体现在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