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的文章《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发表于2022年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全文如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社会保障是国家为社会成员基本风险提供基本保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需要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使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社会保障制度助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一是“富裕”,二是“共享”。无论增进富裕还是促进共享,社会保障制度都担当重要职责。第一,摆脱贫困乃至消除贫困是实现富裕的基本要求,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反贫困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某些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就可能导致家庭贫困。因而,现代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建立了面向全体国民的基本风险保障制度,以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基本发展和基本尊严。事实上,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防止社会成员陷入贫困,为社会成员进一步发展排除障碍,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富裕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来实现,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省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尽管整体发展水平和相关指标都表现不错,但是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特征和城乡、区域、阶层三个层面视角看,收入分配、基础设施、公共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平衡和短板。这些不平衡和短板,从阶层群体看,主要是农民,从区域空间看,仍然在农村。因此,在扎实推进我省高质量共同富裕进程中,很有必要将农民农村作为建设发展的重点。以“做大蛋糕”“切好蛋糕”为准则,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结合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围绕我省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应致力于“提低”和“扩中”。两者之间,“提低”是基础,“扩中”是目的,也就是说,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只有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才能有效实现“扩中”的目的。二次分配应注重“扩面”和“提效”。“扩面”就是注重政府公共资源安排中的公平性和广覆盖,“提效”就是重视公共资源配置公平性基础上的效率,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空间效率,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对城乡人口的有效覆盖。三次分配应着重“引导”与“激励”。要在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帮扶制
  •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2021-10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公共性事务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体现在政府为充分发挥市场制度的作用奠定基础。当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仅需要政府转变职能,而且需要政府主导建构与市场制度相匹配的产权制度。既要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政策引导、示范带动以及在公共投入和推动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主体激活、产业竞争、效率增进等方面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市场不仅要在产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也可在生态转化与环境治理,以及乡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一、引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研究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从中国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入分析后得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是党对过去提出的重要农村战略的系统总结和升华,赋予了农村发展新内涵。乡村振兴需要从脱贫攻坚、稳粮增收保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着手,并在政策执行上扬弃传统的农村发展观念。在阐释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的同时,学者们
  • 来源:浙大卡特三农智库微信公众号2021-12-01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韩洪云教授、夏胜博士关于工业后社会形态新思考又一研究成果《工业后农基社会发展:基于经济增长范式的思考》发表在期刊《socialsciences》上。工业后农基社会发展:基于经济增长范式的思考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一个被称为人类世的新时代——人类行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全新世农业社会,环境变化是自然发生的,地球自身的调控能力有序维持了人类发展的环境条件。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的工业“人类世”的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碳汇超载、气候变化、物种消失、生态系统退化和自然资源短缺。以农业为基础的农基社会,基于生物基技术基础上的农基社会将尽可能满足人类社会需求。农业社会对后工业社会的替代,是社会的演进结果,也是可持续社会突破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的内在要求。农业的核心特征是以生物体为生产对象,依靠生命过程来实现生产目标。农基社会对后工业社会的替代是人类可持续碳循环、突破工业社会“人类世”资源限制、缓解经济发展环境压力和促进社会从无序熵增有序熵减的前提。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和社会日益增长的环境意识,为工业后社会向
  •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实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詹鹏共同撰写的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发表于2021年9月24日《光明网》“理论频道”。全文如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并着力解决以下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立足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现实。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仍是一个中等收入偏上的国家,人均GDP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还比较低,中低收入的群体比例较大。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共同富裕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谋划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方面,需要重视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清醒认识当前社会经济现状,认清目前与各项共同富裕目标的差距,实事求是地推进共同富裕;二是激励不同群体的
  •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步也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人口、资金、土地等农村发展关键要素的转移,农村人地关系日益复杂,农村发展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因此,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由我院吴宇哲教授与广西大学龙花楼教授、北京大学赵鹏军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许智文教授在LandUsePolicy联合主编的“城乡融合发展中土地政策(LandUsePolicyinUrban-RuralIntegratedDevelopment)”专刊完美收官,专刊社论正式在线刊出。本次专刊是土地政策SSCI期刊论坛的集体成果,是继2018年6月在HabitatInternational上刊出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政策(LandUsePolicyforUrbanizationinChina)”专刊和2020年7月在Cities上刊出的“城市更新与再利用:中国与欧洲(UrbanRegenerationandRe-use:ChinaandEurope)”专刊之后的第三个土地政策专刊。本次专刊接力2019年4月由我院举办的“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利用政策(
  • 来源:天目新闻余逊达,全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政治学会会长,现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大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全球化与地方治理研究。专家观点“共同富裕”对构建新一代分配正义理论的促进作用自从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突出任务提出以后,我一直在关注着这个方向的研究,最近读了一本书,感悟还是比较深的,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教授写的,它的书名叫《分配正义简史》。它回溯了人类社会从古代到当代的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发展的轨迹,他认为人类社会对于正义问题的认识主要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到18世纪,这一段关于分配正义的基本思想,简单说就是一句话,就是每个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那么你有军功你可以得,你有美德你可以得,你有创新你可以得,但是对其他没有军功、没有创新、没有美德的人,他们应该得什么,在当时的分配思想里面没有关注,尤其是对广大的穷人,他们应该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应该说长期在分配政治这一思想里面,其实关注的是不多的。那么我们现在倡导的共同富裕,我个人觉得又超越了一个阶段,他不仅仅是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也不仅仅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