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考察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准备,必须深入阐发一个超越经济决定论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可能性。文章认为,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本体论意义,而劳动是有目的性的活动,意识内在于并伴随着劳动的全部过程。强调劳动之于社会生活的本体论意义,理论作为对象化活动的一种社会形式,意识、意识形态内在于并伴随着人的全部生存活动,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存在的总体,这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高度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特别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又要注意严格区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不同性质的问题,注意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避免重犯“意识形态中心论”的错误,还要致力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自身的创新。【关键词】马克思;生产劳动;文化;意识形态【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正在迅速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时代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必然在人们的思想上反映出来。不重视这些变化,不以这些变化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意识领域工作的基本依据,我们就会失去思想意识领域中的优
  • 近日,潮新闻“著名学者说”栏目再次连续3期报道第四届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学术研讨会观点,汇集如下,再飨读者。邱泽奇:重构基层社会是当代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指出,中国社会已经从同质化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为一个由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数字化和全球化同步演进的异质性社会,每一个在基层社会的人都已经连接到了整个世界。由此带来的一个困境是,基层社会结构出现了尾部断链的格局,出现了零散化的个人与整体化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冲突。为此,他认为创新基层治理,首要的是重构基层社会,而桐乡的“三治融合”实践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杨开峰:“三治融合”创新应遵循“六个必须坚持”世界观方法论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开峰认为,是否遵循“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是衡量“三治融合”过去十年探索的重要标尺,也是推进“三治融合”创新发展的明确指引。姜晓萍:“三治融合”持续发展的五大举措 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姜晓萍看来,推进“三治融合”持续发展,要抓牢以下五大举措:第一,理顺
  • 近日,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评审结果揭晓,3部专著、10篇文章获“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和论文奖,12部专著、23篇论文分获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提名奖和论文提名奖。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周洁红教授申报的专著成果《共生共赢:质量兴农时代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和易福金教授申报的论文成果《父母健康:金钱和时间,孰轻孰重?——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影响的再审视》分获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提名奖和论文提名奖。◇ 作品简介 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事关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随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新时期市场环境与农业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小农的弱势性进一步凸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本书聚焦绿色、安全、高质量这三个现代农业关键特征,借助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查数据,大量一手调查数据和食品安全网络大数据,全方位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内外部制约因素,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政策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书以管理措施的
  • 会议现场 2023年10月7-8日,由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与产业发展论坛”在杭州成功举行。线下参会代表合影 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广东、辽宁、陕西、山东、河南、云南、贵州、江西、黑龙江、四川、江苏、河北、湖南、湖北、福建、浙江等地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卫生健康部门、保险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等方面的专业人士180多名代表出席了线下的会议,与会代表就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与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和地市医疗保障局领导,浙江省民政厅、省残联等机构的相关领导,省外部分省市的医疗保障部门领导,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何文炯教授主持开幕式 10月7日下午举行了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教授主持。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徐伟伟先生、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团政总监丁鹏先生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徐伟伟副局长致辞丁鹏团政总监致辞刘涛教授主持第一阶段主旨报告 论
  •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王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鹏、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陈帅、山东大学张宁,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Adaptation to temperature extreme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1981 to 2010”于2023年9月在发展经济学顶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DE)在线发表。◇ 全文下载Di Wang, Peng Zhang*, Shuai Chen, Ning Zhang, Adaptation to temperature extreme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1981 to 2010,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ume 166, 2024, 103196,https://doi.org/10.1016/j.jdeveco.2023.103196. 学术研究正在不断揭示中国农业的整体气候适应潜力,但针对特定适应措施的识别却相对缺乏。显然,实现对特定气候适应措施的识别将为未来采取针对性的气候适应政策提
  • 近日,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评审结果揭晓,3部专著、10篇论文分获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和论文奖。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史新杰博士申报的成果《中国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荣获第九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该研究主要成员有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卫龙宝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方师乐副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高叙文研究员。作品简介: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是,机会失衡——尤其是城乡发展机会失衡依旧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致力于探讨目前中国收入不平等及其城乡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而个人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消解这种不平等。本文使用CGSS数据,运用参数方法,估计了中国整体以及城乡的机会不平等系数;利用Shapley值分解和方差分解方法,探究了相关机会和努力变量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本文发现: (1)中国机会不平等相对系数为35.7%。农村地区不仅收入不平等系数更高,其机会不平等系数(27.6%)也比城市地区(18.7%
  •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杭州“打好经济翻身仗”,是依靠数字经济还是补制造业短板? 9月23日晚,在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巨大的“数字人”踏着钱塘潮涌而来,与运动员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塔,此时,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这座被称为“人间天堂”的城市——杭州。 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数字人”展现了这座“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基于数字经济的产业基础,杭州有底气提出“智能”办赛的理念。而杭州亚运会则呈现了史上最智能的一届亚运会,更呈现了“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经济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杭州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4.2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8753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的565元,增长到2022年的152588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回望杭州经济发展轨迹,曾经强调“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之后伴随新经济勃发,逐步转到“信息经济、智慧应用”的定位上。尤其是近年来,杭州抓住互联网腾飞的机遇,在全国率先布局数字经济,勇当开路先锋,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