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地点】浙江大学
【培训方式】课堂学习(理论授课、现场教学等);线上学习(直播、录播相结合);混合教学(课堂学习+线上学习);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培训师资】以浙大为主的高校教授、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高管和智库行业专家等一流教师队伍。
【培训费用】视培训人数及具体培训方案而定。
【培训证书】根据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证书发放管理规定,学员学习期满,参与全部核心课程的培训,考核通过,颁发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证书。
【培训保障】
1、严格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教学实施的组织,严谨周密,管理高效有序;配备专职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做好培训班日常管理,负责做好课程准备、教师接待、资料准备等工作,联络协调学员的食宿、现场教学等方面工作
2、需求调研精准、教学设计专业: 教学设计要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遴选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效果出色的教师;
3、课程设计,师资结构合理,教材配备完整:组织方式从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与学习参观、交流互动、专家点评相结合; 根据干部特点,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来设置课程
4、培训效果转化:推进培训效果的转化,课间交流,课后思考,培训后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5、培训结束后,建立学员档案并统一归入浙江大学档案馆,享受浙江大学校友待遇。
6、实施课程评估机制,向每位学员发放课程评估问卷,及时了解、听取学员的评价。
【交通方式】学员报到当天,我校派专车到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迎接学员;结束学习后,我校派专车送至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请尽量集中乘坐同一航班或火车。
【教室布置】课程讲义、校内生活小贴士、学员桌签、横幅、课间茶水、笔记本等必备物资。
【联系方式】
陈老师:0571-56750081或13777856020(微信同号)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也可依主办方具体情况定制。
课程模块 |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 |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 “互联网+”背景下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
地方创新创业人才工作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
把握产业政策导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
省级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举措的谋划和实践 |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展望 | |
新经济特点下招商引资创新思维实践——浦东开发开放六大经典案例演绎 | |
以“西部陆海通道”为重点,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 |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 |
集聚经济与环境规制响应:关于绿色发展的若干思考 | |
加快园区建设 |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建设 |
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模式探究 | |
浅析城市更新背景下,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模式探究 | |
园区(开发区)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 |
互联网时代产业演变方向对招商引资的启示 | |
空间布局与产业形态建设 | |
工业园区与标准化厂房设计 | |
产业园区管理及服务探析 | |
经济开发区的产城融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 |
创业园企业(小微园)数字化转型升级 | |
产业园区与特色小镇双驱动,打造新型科技创新平台 | |
探索产城人融合发展,加快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升级 | |
推进数字经济与工业互联网发展 | 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与区域创新体系——政策、产业、技术趋势与转型 |
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 |
新基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新“风口”布局方向探析 | |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上云” | |
工业互联网浪潮下网络安全新探讨 | |
机器换人:开启制造业人工智能转型新时代 | |
培育创新态势 |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
全球价值链变化下未来产业的布局方向与战略设计 | |
经济新“风口”下高端价值链布局发展 | |
全球经贸格局变化下的企业供应链重构 | |
优化营商环境 | 新时代新型政商关系建设:促进非公经济领域“两个健康”发展 |
安全生产监管向应急管理跨越 | |
互联网+智慧政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
以“最多跑一次”理念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提速 | |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与事中事后监管 | |
案例研究 |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与管理模式 |
推进产业集聚与招商引资——上海张江园区发展经验与实践分享 | |
昆山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践 | |
经济形势与社会热点 | 国际形势与开放走势 |
最新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前瞻与战略跟进 | |
把握全球科技前沿动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
国情、民生、发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与解决路径 | |
浙江经验 | 杭州创新产业发展路径与打造天堂硅谷 |
浙江开发区创新体系与政策环境营造 | |
中国式政商关系—以浙江经济成长史为例 | |
以G60科创走廊助推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 | |
浙江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