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公布了2023年浙江省优秀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我院在评选中再创佳绩,共3篇学位论文入选。何文炯、刘晓婷老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多代家庭中代际照料模式对照料者健康的影响:一项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学生:史珈铭)获评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吴次芳老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城乡生态系统服务流的传导机理与量化模拟研究》(学生:吕悦风)获评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曹宇老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多尺度供需格局、影响因素与优化管理策略》(学生:吴卿)获评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基本简介
•作者:史珈铭
•专业:社会保障
•导师:何文炯 教授;刘晓婷 教授
•题目:《多代家庭中代际照料模式对照料者健康的影响:一项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
家庭在“一老一小”的风险应对上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功能。代际照料是基于代际关系而维持的家庭保障功能,也是“一老一小”获取家庭保障的主要形式。然而,现代化及其伴随的人口动力因素赋予了以代际照料为核心的家庭保障新的时代内涵和潜在的发展困境。这集中体现为:多代家庭中“一老一小”的同时性照料需求,赋予了中老年人在供给家庭保障资源上的关键角色。同时,鉴于这部分群体还处于中年末期和老年早期健康衰退的特殊阶段,关注其健康就很有必要。
主要研究内容
对多代家庭中的中老年群体健康的关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一老一小”是否能高质量、可持续地获取以代际照料为核心的家庭保障资源。进一步,根据“一老一小”照料对象的不同,中老年照料者存在照料父辈、照料孙辈和双重照料的不同代际照料模式。据此,本研究采用基于多阶段设计的混合研究方法,关注三个具体的问题:其一,多代家庭中代际照料模式对照料者健康产生何种影响?其二,多代家庭中代际照料模式影响照料者健康全面的机制解释是什么?其三,照料者的健康效应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在家庭保障方面怎样的本土化特征?结论不仅有助于中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助于“一老一小”高质量、可持续地获取家庭保障资源,最终服务于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的构建,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主要创新点
1、家庭保障的视角创新。照料者健康是其为“一老一小”供给家庭保障的基础,而现有照料者健康研究多就健康言健康,未能厘清照料者健康与家庭保障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创新点在于在照料者健康的研究中拓展了家庭保障的视角。
2、机制解释的内容创新。关于照料者健康效应的研究多关注其间的直接效应,较少探究其间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角色增益和冲突的二元特征,构建了代际照料模式影响照料者健康的多重中介模型,并补充了社会角色在其间的解释。
3、混合研究的方法创新。现有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来探讨照料者的健康效应及其机制解释。本研究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进而实现对代际照料模式影响照料者健康在机制解释上的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
代表性研究成果
1. 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and Cognitive Health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 Evidence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ies. Cities,132,104072.(第一作者).
2. 社会隔离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效应. 心理科学,2022,45(05):1182-1189.(第一作者).
3. 老年人社区康复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1,27(03):334-340.(第一作者).
4. 精神型领导对员工职业呼唤的影响——自我决定理论视角的研究. 经济管理,2018,40(12): 138-152.(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企业管理研究》2019年04期全文转载).(第一作者).
5. 推动家庭保障可持续发展:实现“老有所养”和“幼有所育”. 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4日第2版.(第二作者).
导师介绍
何文炯 教授
何文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委托的重大项目19项,出版著作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5项,若干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民生保障领域的国家立法、中央和国务院文件制定、国家规划编制和行业规范制定。
刘晓婷 教授
刘晓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和风险管理系教授、副系主任,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智慧健康评估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照护保障、医疗改革和社会工作等。入选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宣传文化青年人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和SSCI/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篇,相关研究成果受到省部奖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与各类省部级科研委托项目。
导师评价
依托代际关系而形塑的家庭照料和家庭保障功能,在“一老一小”的社会支持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史珈铭的博士论文一改以往研究“就老言老、就小言小”的局限,关注多代家庭中老年照料者的健康问题,揭示他们照料父辈和照料孙辈对其自身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建设既能促进中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又能确保“一老一小”可持续地获取家庭保障资源的社会机制提供参考。作为导师,我见证了史珈铭在确定选题、撰写论文以及修改打磨论文的全过程,亲历了与其凝炼问题、讨论提纲、逻辑推理和润色文字等工作。希望史珈铭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保持乐观、踏实和严谨的研究作风,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
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基本简介
•作者:吕悦风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导师:吴次芳 教授
•题目:《城乡生态系统服务流的传导机理与量化模拟研究》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
城市与乡村具有差异化的资源禀赋与结构功能,致使城乡耦合系统内部存在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现象——乡村地区产出的各类生态产品、功能及服务会被转运至城市地区以供居民享用。科学认知此类由乡向城的生态要素流动过程既能为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支撑依据,也将对新时期国土空间功能布局与系统治理产生重构影响。为此,学位论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流”这一交叉学科新兴概念,深入探讨城乡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理论内涵、传导机理、分类体系与量化框架,揭示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流传导过程中的属性特征与空间规律,从而为推动城乡范围内生态要素一体化、全过程的现代化治理提供路径指引。
主要研究内容
针对城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位与空间分异的现实问题,面向城乡生态要素合理配置与畅通流动的战略需求,研究遵循“问题聚焦-机理识别-量化模拟-过程治理”的逻辑主线,尝试回答了生态系统服务流“如何界定”、“如何传导”、“如何量化”、“如何治理”四个基础性问题。首先,通过建构生态系统服务流“形成-驱动-运行”的机理体系,提出用于揭示机理特征的分析框架、认知框架与量化框架,由此展现服务流传导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空间逻辑与属性特征。其次,依托理论基础,综合应用多维多尺度的地理、遥感、气象、经济与统计相关数据,依托ArcGIS、RS、Gephi、InVEST、SWAT、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等地理空间模型软件及技术平台,分类测度了杭州市六种生态系统服务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状态-运动-效用”三维特征。最后,根据量化模拟结果,面向服务流传导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各级各类行政主体开展空间治理的实现路径。
主要创新点
1、解构了面向运动过程的生态系统服务流空间传导机理。将流体力学中的基础性概念引入传统供需分析框架,面向运动过程将生态系统服务流传导分解为形成-驱动-位移的三个阶段,通过模块化的分段识别对于服务流传导展开机理分析,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流传导的多样性与过程性。
2、拓展了生态系统服务流定量评价的指标与方法。区别于传统单项流量测度,综合构建了“状态-运动-效用”的三维量化框架用以反映生态系统服务流全生命周期运动过程中的属性特征,并在后续案例研究中提供了多维多尺度的实证研究方案,为同类型定量研究提供参考和补充。
3、探索了生态要素过程治理的实践路径。提出由“生态空间静态治理”向“生态服务过程治理”探索演进的治理逻辑,梳理了不同层级、不同对象、不同阶段所能使用的政策工具及其效力影响,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为将流动性思想融入生态保护与治理制度体系提供了潜在的路径启示。
代表性研究成果
1.Lyu, Y., Wang, M., Zou, Y., et al. Mapping trade-offs among urban fringe land use functions to accurately support spatial planning[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02:149915.
2.Lyu, Y., Wu, C. Managing the supply-demand mismatches and potential flows of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China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902:165918.
3.Lyu, Y., Sheng, L., Wu, C. Improving land-cover-based expert matrices to quantify the dynamics of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 demand, and budget: Optimization of weight distribution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3, 154:110515.
4.吕悦风,项铭涛,王梦婧,吴次芳.从安全防灾到韧性建设——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探索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9)
导师介绍
吴次芳 教授
吴次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专家,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国土空间规划首席专家,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终身研究员,浙江之江土地学社社长等。出版《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设计》等专编著50多部,培养博士和博士后100多人。
导师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流动是当前地理、生态、国土等领域的交叉前沿议题,但受限于其复杂的内涵,如何定义、测度及开展治理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和有效方案。该学位论文能够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汇交叉学科的理论思想,在理论构建与方法应用上都具有其创新性。其成果在区域空间规划与治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城乡共富共享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望在推动案例研究区“生态空间静态治理”模式逐步向“生态服务过程治理”转化的制度与政策安排上提供潜在的技术与信息支持。
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基本简介
•作者:吴卿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导师:曹宇教授
•题目:《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多尺度供需格局、影响因素与优化管理策略》
研究背景/选题意义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城市群协同优化的示范区和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如何突破传统生态管理思维局限,探索生态一体化协同管控之路,是我国新时期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需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是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交互响应过程的外在表征,反映了生态功能配置和人类需求的协调程度,其供需失衡与时空错位是制约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挑战,也是回应长三角区域生态一体化国家战略的破局点。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侧遵循自然生态逻辑,需求侧遵循社会组织逻辑,存在着基础研究与管理决策尺度不匹配的研究瓶颈。此外,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和系统层次性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亦具有典型的尺度依赖性。当前,鲜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和多尺度的系统研究,亦缺乏对其关键影响因素跨尺度作用的定量研究,难以洞悉错配规律与产生原因,多尺度供需关系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亟需完善。
主要研究内容
1、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基于长三角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特征,选取粮食供给、固碳服务、产水服务、生境质量、土壤保持共5种典型生态服务,构建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体系,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与供需关系的科学测度。
2、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格局分析:从“格网-县域-市域”3个空间尺度,剖析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以及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间的相关关系,厘清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与供需关系的全局空间集聚特征,刻画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的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和供需匹配关系的空间集聚格局,阐明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多尺度变化规律。
3、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机理阐释:按照“单因素回归-多因素全局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的递进分析思路,实现对长三角地区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从单因素到多因素、从数量到空间的系统性驱动因素分析,识别跨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驱动因子的尺度依赖性和空间性,揭示供需错配现象的内在机理。
4、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区与优化管理策略: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供需匹配特征和耦合协调程度,探索长三角地区市域层面的宏观生态管理分区,进而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识别各个区县生态系统服务的主导功能和不同供需类型,明确重要的生态保护目标以及区域生态修复与调整的方向,提出长三角地区市域尺度与县域尺度协同的差异化分区优化管理建议和区域一体化生态协同治理策略。
主要创新点
1、论文创新地从“格网-县域-市域”多个空间尺度,综合考虑供需两侧,试图弥补当前研究“重供给、轻需求”的局限性和研究尺度的单一性,并将现有立地权衡关系研究拓展至多尺度空间权衡关系研究。通过对空间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关联分析,系统性地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格局、集聚特征和相互作用随尺度递变的规律,有助于全面认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跨尺度空间分异特征。
2、通过整合多学科理论,建立了“单因素回归-多因素逐步回归-空间局部回归”的分析链条,体现了从单因素分析到多因素交互,从全局数量回归到局部空间特征刻画的递进分析思路。通过耦合多尺度研究,揭示了供需错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与尺度依赖性,依托于跨尺度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推演出供需错配机理,为深入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3、现有研究多基于相对供需关系进行管理分区,但往往缺乏对供需失调程度的深入考量,也缺少针对各类分区主导功能和失衡因素的细致分析。鉴于此,论文提出了多尺度分区方案,旨在明确主导的生态功能组合和供需失调类型,发挥主导功能优势,补齐失衡服务短板。此外,该分区方式具有明晰的层级间传递性,能有效地衔接多级社会组织尺度,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区域从整体到局部的多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衡优化与生态绿色一体化协同治理。
代表性研究成果
1.Wu Q., Cao Y*, Fang X.Q., Wang J.Y., Li G. Y. A systematic coupling analysis framework and multi-stag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53: 158444
2.Wang J.Y., Su D., Wu Q., Li G.Y., Cao Y*. Study on eco-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ergy analysi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82: 163489
3.Fang X.Q., Su D., Wu Q., Wang J.Y., Zhang Y. J., Li G.Y., Cao Y*. Dynamic changes in urban land spatial inequality under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in urban agglomeration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3, 33(4): 760-778
4.Su D., Wang J.Y., Wu Q., Fang X.Q., Cao Y, Li G. Y., CAO Y*. Exploring 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ismatch between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2, https://doi.org/10.1007/s10668-022-02690-z
5.Su D., Fang X.Q., Wu Q., Cao Y*.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integration evolution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through city networks. Land, 2022, 11(4): 574
导师介绍
曹宇,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景观生态学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与模拟、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著作/教材60余篇(部),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土地利用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土地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生态修复科技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导师评语
尺度依赖性和尺度效应是现代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科学议题,也是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持续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复杂影响,加之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多层级、多利益主体决策偏好,致使长三角地区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问题尤为突出,亟需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在现实实践、基础研究和管理决策上的尺度匹/错配问题。论文从多空间尺度视角阐明了长三角地区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的供需关系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基于县域尺度与市域尺度协同的生态系统管理分区框架,从区域整体视角探索和创新了高质量生态系统多尺度协同治理方案,该成果可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回应长三角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战略需求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参考。
文章转自:公众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乡村振兴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城市管理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应急管理培训、社会保障系统培训、高校培训、两新培训、生态文明培训、市场监督培训、纪检监察培训、农业农村培训、创新创业培训、非公企业、高校改革培训、三农培训、自然资源培训、县域经济培训、国土培训、长三角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民营经济培训、医保培训、社保培训、国土空间培训、军人事务培训、能源培训等。
涉及培训系统有:
司法系统、教育系统、公安系统、财政系统、检察院、档案系统、工商联、卫健委、宣传系统、城管局、审计系统、档案系统、民宗委、人社局、管委会、编办系统、协会、网信办、文广旅游局、住建系统、卫健系统、医疗系统、金融系统、银行系统培训、城市管理、财税系统、地铁系统、电力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