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质量提升,及时总结优秀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科学制定2024年培育计划,高质量完成各期“头雁”帮扶工作。7月19日至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主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通辽市农牧局承办的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启动暨乡村产业帮扶指导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顺利举办。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及盟市、旗县(区)农牧部门共139人,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代表19人,全区往届及2024年新“头雁”学员代表共计134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分为经验交流、政策解读、行业领域交流、现场教学等四个环节开展。
浙江大学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二所高校作了经验交流,通辽市农牧局、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包头市农牧局、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农牧局、兴安盟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局等六家农牧管理部门作了头雁工作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侯兴政代表“头雁”导师作帮扶工作介绍,呼伦贝尔市“头雁”学员马言(参加浙江大学第七期培育)和鄂尔多斯头雁学员王飞(参加浙江大学第八期培育)等二位学员作了“头雁”学习和创业分享,2024年头雁学员楚国全(入选浙江大学班)作了表态发言。内蒙古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玉生作总结讲话。
浙江大学原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包迪鸿从“在服务乡村振兴上有作为、在创新服务管理上有突破、在提升培育质量上有合力”三个方面就全面提升“头雁”项目培训实效,促进培育工作落实落细作了主题发言。
内蒙古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玉生总结了往届“头雁”培育工程取得成绩,分析了“头雁”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浙江大学在农业农村部和相关省厅的指导下,积极整合学校优质涉农学科优质资源,生动践行“两山”理论范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 ”改革创新成果,自2022年起共承担11个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任务,共培育“头雁”学员四千余名, 产业类型涵盖种植 、养殖、茶产业、中药材、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农文旅融合等多个类型。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依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优势和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科研优势多措并举持续做好内蒙古自治区头雁培育计划,着重输出“两大成果”一是浙江农业产业化在运营、品牌、销售、科技的先行优势,用浙江理念充实内蒙古头雁的“理念思维”;二是植入“知识芯片”,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农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在相关农学领域,继续举全院之力,全面保障“头雁”的学习需求,大力促进“头雁”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升、专业知识和创新理念迭代,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涉农人才奉献浙大方案。
乡村振兴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城市管理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应急管理培训、社会保障系统培训、高校培训、两新培训、生态文明培训、市场监督培训、纪检监察培训、农业农村培训、创新创业培训、非公企业、高校改革培训、三农培训、自然资源培训、县域经济培训、国土培训、长三角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民营经济培训、医保培训、社保培训、国土空间培训、军人事务培训、能源培训等。
涉及培训系统有:
司法系统、教育系统、公安系统、财政系统、检察院、档案系统、工商联、卫健委、宣传系统、城管局、审计系统、档案系统、民宗委、人社局、管委会、编办系统、协会、网信办、文广旅游局、住建系统、卫健系统、医疗系统、金融系统、银行系统培训、城市管理、财税系统、地铁系统、电力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