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郁建兴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开篇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他把这种乡土性概括为三个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其二,不流动性。其三,熟人社会。也是这种乡土性,构成了不用文字、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
《乡土中国》初版于1947年,距今已七八十年。即使在当时,费孝通先生已注意到“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无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化让乡下人离开了土地,城市化则让乡下人离开了家园,中国不再只有一个基层社会,在农村基层社会之外,城市基层社会越来越重要。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5.22%。全球化造就“流动的现代性”,数字化更是让网络连接一切,数据表征一切。中国基层社会不再封闭,而与其他基层社会和非基层社会相连,而且这种相连、开放超越了主权国家的边界,扩展到了世界范围。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在中国历史发生巨变后,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不仅如此,费孝通先生在1984年重刊《乡土中国》的序言中说,他所谓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一种“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相当于英文中的“Ideal Type”,指称“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也就是说,对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我们的任务还不只是“素描”,还需要提炼出概念,作为认识事物的工具。借用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齐美尔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问题“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我们需要回答: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将多元共治、充满活力与稳定有序确立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选取浙江省桐乡市10年来开展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设为研究对象,尝试着回答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其途径。
本项研究由我主持,呈现给大家的是一部团队作品。写作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周俊(浙江工商大学)撰写,第二、三、四章由任杰(华东政法大学)撰写,第五章由沈永东(浙江大学)撰写,第六章由杨开峰(中国人民大学)撰写,我参与了上述各章的撰写,并对全书进行统稿、定稿。在正文之外,本书还有三个附录,分别为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名录、桐乡市2013-2023年关于“三治融合”政策文件名录、新时代基层治理三治融合建设指南(团体标准),其中附录一由王杰秀(浙江工商大学)和王俊兴(浙江大学)编制,附录二由王俊兴和徐晓叶(桐乡市农业农村局)编制,附录三团体标准由我和张欢(浙江省长三角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院)、沈永东等起草,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浙江省公共管理学会2023年8月联合发布。我要特别感谢所有团队成员为本书写作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五位核心成员长期跟踪研究桐乡市“三治融合”建设,近一年内念兹在兹,举行了6轮研讨会,我们交流共享、辨析疑难、校核文稿,经历了一场难忘的学术之旅。附录编制者以高度责任心,在电子数据库和纸版文件中爬罗剔抉,让本书具有了重要的资料价值。
感谢10年来桐乡市历任党政主要领导人卢跃东、盛勇军、齐力、于会游、王坚,感谢历任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蒋惠玲、潘川弟、朱国清,感谢王少顺、徐晓叶、黄伟明、曹炳权、柏世明、沈旗峰、胡琼琳、周欢等基层领导,为本书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并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桐乡10年“三治融合”建设历程,也是我们的研究历程。我清晰地记得,10年前,桐乡市委市政府计划在高桥镇(今高桥街道)试点时,卢跃东书记、蒋惠玲副书记多次来杭州,或者邀我去桐乡,反复讨论这项创新的愿景蓝图、路线图和施工图。两位书记和我在凤凰湖边摇着大蒲扇纵论社会治理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而后,桐乡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把“三治融合”建设推向前进。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各位领导多次接受我们的访谈,校核我们的初稿。于会游书记还特别指出,这应该是一部面向未来的著作,而不仅仅只是10年的总结。10年前,桐乡之所以开展“三治融合”建设,一是试图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来解决传统自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试图回应社会形态变化带来的新的治理需求。10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要为解决新问题、回应新需求为取向,推动“三治融合”常建常新。桐乡市不同时期领导人的继承创新,让我不断加深对中国地方创新的活力、动能、可持续性的理解。在这里,请允许我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感谢我国社会治理研究的多位杰出学者为本项研究赋能出力。在桐乡“三治融合”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并不断获得外部影响力之际,我们于2016年筹办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而后分别于2018、2020、2023年举办了第二、第三、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在四届研讨会上,张文显、徐勇、俞可平、薛澜、景跃进、杨开峰、姜晓萍、何显明、丁煌、肖滨、邱泽奇、苏竣、何艳玲、蓝志勇、余逊达等诸位学界名流发表了精彩观点,他们持续关注桐乡“三治融合”建设并提出意见建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如于会游书记所指出,专家学者群体对于推进“三治融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感谢杨开峰教授直接参与本书写作,特别感谢两位泰斗级学者张文显先生、徐勇先生参加了全部四届研讨会,并慨然为本书作序。
感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觉平、李荣华、王利民、李中诚以及桐乡高桥中学张杰老师,他们创作了“三治融合”的精美图画,无偿将部分作品授权用作本书插图。感谢桐乡市委政法委周欢先生为本书拍摄了修葺一新的“三治融合馆”照片。如果说我们的科学研究在于“求真”,研究对象桐乡“三治融合”建设旨在社会治理“向善”,那么这些美术和摄影作品则让本书增添了美的灵动。
最后,感谢商务印书馆。作为我国出版界的翘楚,商务印书馆不但应允出版本书,并且派出精兵强将编辑此书。我和编辑老师说,我对于编辑业务实在是“小白”,请多多指教。编辑老师笑道,有“小白”(白中林),你就足以放心。感谢白中林、孙祎萌、陈洁樱等各位老师,让本书以如此完美形态呈现。
马林诺夫斯基在为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一书作序时写道:“本书让我们注意到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为了猎奇而写成的;它所包含的是一个公民对自己的国民所做的观察。”我们这本小书自不能与费孝通先生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具有共同的情怀,那就是“一个公民对自己的国民所做的观察”。我们有志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深入观察自己国家和国民在发展与治理中的角色、作用,通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合作生产,实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大业。
2023年10月6日于杭州
乡村振兴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城市管理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应急管理培训、社会保障系统培训、高校培训、两新培训、生态文明培训、市场监督培训、纪检监察培训、农业农村培训、创新创业培训、非公企业、高校改革培训、三农培训、自然资源培训、县域经济培训、国土培训、长三角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民营经济培训、医保培训、社保培训、国土空间培训、军人事务培训、能源培训等。
涉及培训系统有:
司法系统、教育系统、公安系统、财政系统、检察院、档案系统、工商联、卫健委、宣传系统、城管局、审计系统、档案系统、民宗委、人社局、管委会、编办系统、协会、网信办、文广旅游局、住建系统、卫健系统、医疗系统、金融系统、银行系统培训、城市管理、财税系统、地铁系统、电力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