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 | 序《重构基层社会》

发布者:李坤发布时间:2024-02-22浏览次数:222

       1月26日,《重构基层社会——浙江桐乡“三治融合”建设(2013-2023年)研究》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礼堂举行,该书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徐勇作序。

徐  勇

       郁建兴教授团队十年来跟踪研究浙江省桐乡市“三治融合”建设的重要成果《重构基层社会》一书出版了,我特别高兴。这是一部研究当代中国基层社会、基层治理的力作。在基层治理研究中经常会提到基层社会,但是将基层治理作为基层社会的建构路径、在基层社会视角下对基层治理进行研究却不多见。本书是这方面的一个新尝试,是一部开拓之作。

      基层通常指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最接近人民群众的层级,是国家与社会的结合部位,由此生成基层社会,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基层社会在大规模单一制国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原因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的主体。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使用“基层基础”一词。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青和居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基层基础”是指基层与国家整体的关系,强调基层在国家整体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基层治理因此成为大规模单一制国家治理的基石。

       现代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是充满社会活力的进程,社会活力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结构变动必然产生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带来不稳定因素。美国现代化研究学者亨廷顿提出了“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动乱”的重要命题。如何通过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现代化,并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秩序,是现代化进程的普遍难题。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秩序和活力的有机统一,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建设的目标。这一目标单独依靠国家力量或社会力量都难以实现,必须建立现代的国家治理制度,“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是集聚多方面力量共同处理矛盾与问题,实现共同目标的治理理念和行动,这主要反映在基层治理层面。

       基层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组成,是学界探讨非常多的问题。基层治理包括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和基层社会的自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与社会自我治理、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为此,在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方面,增强基层政权组织的服务能力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基层社会自我治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基层群众自治一开始便具有现代要素,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中,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现代化面临着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当前需要拓展基层社会自我治理的空间,激发基层群众自治的活力,发展基层社会自我组织的多样性。

       本书的重要特色是在基层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基层社会概念,将重构当代基层社会作为理论关注点,探讨了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改革开放初期的公社制和单位制、基层自治在建设基层社会上的成效及其限度,特别是提出以乡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自治在回应当代社会形态变化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本书以浙江省桐乡市为研究对象,描绘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基层社会自我治理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的生动实践,分析了“三治融合”建设创新基层治理、建设基层社会的成效及其对重构当代中国基层社会的意义,揭示了新时期从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实现基层社会充满活力与稳定有序相平衡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很显然,作者希望从现代社会建设这一根本性目标出发,为理解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尝试对照基层社会的建设目标检讨基层治理的得失,努力找寻一种能够适应当今基层社会形态变化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

       本书所持的“目标一手段一成效”的分析进路具有独特价值。对基层治理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是对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层治理的研究却不多见,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根本上对基层治理创新做出思考和谋划、无法回应社会真实需求等问题。本书对当代基层社会建设进行全面考察,特别是对基层社会建设多元共治、充满活力和稳定有序三重目标进行初步分解,并且到“三治融合”建设实践中去寻找为实现各目标所进行的治理体制机制安排,以及分析各目标对应的实践成效。这种研究进程有利于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基层治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值得同仁们借鉴。

       郁建兴教授和他的团队从2013年桐乡“三治融合”建设伊始就开始了相关研究,至今已持续10年,难能可贵。这期间,他们每年到桐乡开展实地调查,派研究成员长驻桐乡进行参与式观察,每隔两年举办“三治融合”高峰论坛或研讨会,开展“三治融合”全国案例大赛等活动。在这一系列工作中,他们掌握了非常翔实的一手资料,获得了对“三治融合”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些都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本书的实证研究第二至第五章中。因此,本书也是一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的著作,是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基层社会的“变”与“不变”,如何建设一个人人向往的基层社会,始终是我们面对的重大问题。我期待着郁建兴教授团队这部著作为达致这一目标提供重要思想资源,也期待他们能够围绕这一议题持续产出重要作品!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有:

乡村振兴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城市管理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应急管理培训、社会保障系统培训、高校培训、两新培训、生态文明培训、市场监督培训、纪检监察培训、农业农村培训、创新创业培训、非公企业、高校改革培训、三农培训、自然资源培训、县域经济培训、国土培训、长三角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民营经济培训、医保培训、社保培训、国土空间培训、军人事务培训、能源培训等。


涉及培训系统有:

司法系统、教育系统、公安系统、财政系统、检察院、档案系统、工商联、卫健委、宣传系统、城管局、审计系统、档案系统、民宗委、人社局、管委会、编办系统、协会、网信办、文广旅游局、住建系统、卫健系统、医疗系统、金融系统、银行系统培训、城市管理、财税系统、地铁系统、电力系统等。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ggxypx

咨询电话1: 0571-56750081
咨询电话2: 0571-56133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