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地点】浙江大学
【培训方式】课堂学习(理论授课、现场教学等);线上学习(直播、录播相结合);混合教学(课堂学习+线上学习);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培训师资】以浙大为主的高校教授、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高管和智库行业专家等一流教师队伍。
【培训费用】视培训人数及具体培训方案而定。
【培训证书】根据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证书发放管理规定,学员学习期满,参与全部核心课程的培训,考核通过,颁发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证书。
【培训保障】
1、严格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教学实施的组织,严谨周密,管理高效有序;配备专职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做好培训班日常管理,负责做好课程准备、教师接待、资料准备等工作,联络协调学员的食宿、现场教学等方面工作
2、需求调研精准、教学设计专业: 教学设计要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遴选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效果出色的教师;
3、课程设计,师资结构合理,教材配备完整:组织方式从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与学习参观、交流互动、专家点评相结合; 根据干部特点,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来设置课程
4、培训效果转化:推进培训效果的转化,课间交流,课后思考,培训后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5、培训结束后,建立学员档案并统一归入浙江大学档案馆,享受浙江大学校友待遇。
6、实施课程评估机制,向每位学员发放课程评估问卷,及时了解、听取学员的评价。
【交通方式】学员报到当天,我校派专车到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迎接学员;结束学习后,我校派专车送至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请尽量集中乘坐同一航班或火车。
【教室布置】课程讲义、校内生活小贴士、学员桌签、横幅、课间茶水、笔记本等必备物资。
【联系方式】
陈老师:0571-56750081或13777856020(微信同号)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也可依主办方具体情况定制。
课程模块 |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 |
加快环境治理 | 以“两山”理论引领乡村振兴的转化路径 |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打好“控霾、治水、净土”三大战役 | |
推进“厕所革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 |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的重要性 | |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五水共治”方略 | |
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利用及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 | |
规模养殖场粪污源头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 |
强化农业产业发展 | 国际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农业现代化 |
新常态下镇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 |
把握“三农”发展形势,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 | |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创新 | |
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赋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 | |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 | |
新媒体时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品牌营销 | |
新城镇化视野下城乡一体发展的国家战略与践行创新 | |
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解读和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的具体实现形式 | |
农产品绿色加工生产与安全体系构建及风险评估 | |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 | |
如何开展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 | |
推进农民增收致富 |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
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旅商文体康养融合发展 | |
新常态下提高农民收入的新思路新途径 | |
面向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 | |
“互联网+”下的农村电商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 | |
品牌、产品、节会、文创——旅游目的地四大IP创新 | |
新商贸、新流通、新零售——5G时代农产品营销创新:直播、短视频、社群营销 | |
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新思路 | |
优质创业致富项目和带头人团队建设 | |
构建新型治理体系 |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 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与组织建设 | |
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基层治理新模式 | |
以“互联网+”打造数字政府,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 |
乡村治理中的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方法 | |
要让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 |
典型案例与浙江经验 | 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以安吉为例 |
以乌镇为核心的县域旅游创业创新实践与探索 | |
浙江省优秀农村党建经验介绍 | |
践行“两山”理念的浙江经验与启示 | |
浙江“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模式及案例 | |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思路和做法 | |
现场教学 | 主题:“两山”理念发源地 |
主题: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 | |
主题:美丽乡村党建 | |
主题: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