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地点】浙江大学
【培训方式】课堂学习(理论授课、现场教学等);线上学习(直播、录播相结合);混合教学(课堂学习+线上学习);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培训师资】以浙大为主的高校教授、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高管和智库行业专家等一流教师队伍。
【培训费用】视培训人数及具体培训方案而定。
【培训证书】根据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证书发放管理规定,学员学习期满,参与全部核心课程的培训,考核通过,颁发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证书。
【培训保障】
1、严格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教学实施的组织,严谨周密,管理高效有序;配备专职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做好培训班日常管理,负责做好课程准备、教师接待、资料准备等工作,联络协调学员的食宿、现场教学等方面工作
2、需求调研精准、教学设计专业: 教学设计要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遴选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效果出色的教师;
3、课程设计,师资结构合理,教材配备完整:组织方式从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与学习参观、交流互动、专家点评相结合; 根据干部特点,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来设置课程
4、培训效果转化:推进培训效果的转化,课间交流,课后思考,培训后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5、培训结束后,建立学员档案并统一归入浙江大学档案馆,享受浙江大学校友待遇。
6、实施课程评估机制,向每位学员发放课程评估问卷,及时了解、听取学员的评价。
【交通方式】学员报到当天,我校派专车到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迎接学员;结束学习后,我校派专车送至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请尽量集中乘坐同一航班或火车。
【教室布置】课程讲义、校内生活小贴士、学员桌签、横幅、课间茶水、笔记本等必备物资。
【联系方式】
陈老师:0571-56750081或13777856020(微信同号)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也可依主办方具体情况定制。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 | |
水域水生态修复 | |
绿色、低碳、环保建设美丽中国——水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思考 | |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 |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五水共治”方略 | |
水生态体系规划和水环境艺术设计 | |
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建设 | |
水安全保障规划研究 | |
河流污染修复技术和河长制制度研究 |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 |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背景下的涉水系统规划建设 | |
雨水情监测和洪水灾害的基层防汛体系建设与应急管理 | |
如何坚守“三条红线”,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 |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与资源养护 | |
城镇污水处理技术与运维管理 | |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智慧水务”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 |
水污染治理中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 |
水土流失的防止和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 |
水生态修复研究与应用 | |
河湖综合治理中的误区与认识、经验与教训 | |
水资源承载能力及节水管理成效评估 | |
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及解决办法 | |
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生态护岸 | |
城乡居民生活水价及再生水利用价格机制研究 | |
统计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 |
水文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历程 | |
防洪排涝工程等水利项目运行管理 | |
浙江经验 |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新安江为例 |
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以杭州京杭大运河为例 | |
杭州市以水为核心的生态城市建设 | |
浙江省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的经验做法 | |
现场教学 | 始版桥五水共治主题公园、贴沙河沿线 主题:“五水共治”创新实践 |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主题: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 |
余杭区治水办 主题:科学治水与依法治水 | |
中国水利博物馆 主题:弘扬水利精神,传承水利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