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地点】浙江大学
【培训方式】课堂学习(理论授课、现场教学等);线上学习(直播、录播相结合);混合教学(课堂学习+线上学习);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培训师资】以浙大为主的高校教授、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高管和智库行业专家等一流教师队伍。
【培训费用】视培训人数及具体培训方案而定。
【培训证书】根据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证书发放管理规定,学员学习期满,参与全部核心课程的培训,考核通过,颁发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证书。
【培训保障】
1、严格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教学实施的组织,严谨周密,管理高效有序;配备专职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做好培训班日常管理,负责做好课程准备、教师接待、资料准备等工作,联络协调学员的食宿、现场教学等方面工作
2、需求调研精准、教学设计专业: 教学设计要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遴选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效果出色的教师;
3、课程设计,师资结构合理,教材配备完整:组织方式从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与学习参观、交流互动、专家点评相结合; 根据干部特点,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来设置课程
4、培训效果转化:推进培训效果的转化,课间交流,课后思考,培训后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5、培训结束后,建立学员档案并统一归入浙江大学档案馆,享受浙江大学校友待遇。
6、实施课程评估机制,向每位学员发放课程评估问卷,及时了解、听取学员的评价。
【交通方式】学员报到当天,我校派专车到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迎接学员;结束学习后,我校派专车送至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请尽量集中乘坐同一航班或火车。
【教室布置】课程讲义、校内生活小贴士、学员桌签、横幅、课间茶水、笔记本等必备物资。
【联系方式】
陈老师:0571-56750081或13777856020(微信同号)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也可依主办方具体情况定制。
课程模块 |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 |
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 | 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六和塔”工作架构及要求 |
从突发事件看城市“抵抗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
城乡统筹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与探索 | |
以国际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探究TOD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品质与效益 | |
城市群演变与产业集聚策略 | |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构想与中国路径 | |
市域社会治理社会化 | 营商环境与城市创新发展 |
浅析城市更新背景下,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模式探究 | |
城市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培育 | |
产城融合发展与招商运营策略 | |
市域社会治理精细化 | “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
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城市品质提升 | |
城市市政设施管理的精细化工作 | |
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 |
构建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的“三社”联动社区治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 |
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和经验——上海城市规划与治理创新 | |
生态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生态化 | |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 |
健康城市:基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 | |
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舆情传播规律与处置策略解析 | |
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 | 社会转型与城市执法方式的转变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管理创新 | |
法治视野下城市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 |
转变执法理念,提高城管执法工作成效 | |
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 | 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 |
数字经济时代:创新驱动的城市再定位与数字转型 | |
城市进化与未来城市:科技、产业、空间与治理 | |
建设未来之城——从“城市双修”到未来社区 | |
互联网+背景下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
浙江经验 | 拥江发展背景下的杭州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发展 |
杭州文明城市建设与志愿服务经验介绍 | |
城市交通战略规划与拥江绿廊(绿道、慢道)设计 | |
浙江特色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与拆迁安置房模式 | |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及政务大数据实践分享 | |
现场教学 | 嘉兴南湖红色教育基地 主题: 重温建党历史,感悟红船精神 |
诸暨枫桥镇(“枫桥经验”) 主题: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 |
桐庐行政服务中心 主题:“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桐庐加速度 | |
桐乡智慧警务体验馆 主题:互联网+智慧警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