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俊: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者:黄少苹发布时间:2022-04-02浏览次数:772

智库学者


石敏俊  教授

 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回顾: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


过去五年里,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成就可总结归纳为“4+1”。


其一,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未来城市雏形初显。2019年,雄安新区正式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启动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容东片区是启动区的首个集中建成区,以打造生活居住功能为主,重在为起步区、启动区建设提供支撑和配套服务。目前,容东片区的地上建筑包含157栋住宅楼,共计9147户精装修住房,可安置居民近3万人。“地上城市”塔吊林立,“地下城市”双层并进,容东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干线实现贯通,采用双层结构,下层集纳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上层预留物流通道,为打造城市职能物流配送服务提供重要支撑。“实体城市”加紧建设,“云上城市”孪生共长,已初步形成“云上雄安”智慧城市基础框架,为雄安新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二,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取得突破。2021年以来,雄安新区步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的阶段,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电网体系逐步健全,可为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交通路网和关键节点建设全面拉开,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贯通,雄安高铁站投入使用,京雄高速河北段已建成通车,“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全部建成。与此同时,雄安新区加速健全其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其中,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交钥匙工程接近尾声,北海幼儿园雄安园区项目已竣工验收并正式移交雄安新区,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和北京市第四中学雄安校区的室内精装修基本完成,宣武医院作为新区第一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正加紧施工建设。


其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开始起步。2019年以来,雄安新区加快了承接总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步伐,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已达100余家。其中,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作为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央企,总部基地已启动建设程序;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中国电信雄安互联网产业园正处于开工建设阶段;中关村科技园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正在洽谈落地。此外,雄安新区积极对接疏解清单内的北京高校和医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等在京高校正在筹划雄安校区建设,北京协和医院已确定进驻雄安新区。


其四,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2021年始,雄安新区白洋淀从治污为主转向治污与生态修复并重的新阶段。围绕污染治理、防洪排涝、生态修复等方面,雄安新区加紧封堵截断入淀排污口,排查整治纳污坑塘,实施唐河污水库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北污水库污染治理,修复南污水库生态环境。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2021年1-7月,白洋淀水质达近10年来最好水平,湖心区平均水质达到IV类标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9.05%。


其五,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逐步赋予雄安新区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21年7月《河北雄安新区条例》通过地方人大立法的方式赋予了雄安新区管委会参照行使设区市政府的行政管理职权、行使国家和河北省赋予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及相关政策文件赋予了雄安新区在公共服务、数字创新、开放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改革自主权。在此背景下,雄安新区管委会积极探索推广“大部制”管理体制,拓展区块链技术的实践应用场景,陆续启动法定数字人民币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一批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展望:建设全球典范城市的行动路径


立足于过去五年的实践探索,雄安新区建成全球典范城市的行动“路线图”,既需要遵循规律、查漏补缺,也需要顺应时局、敢于拓新。


首先,在继续用好行政手段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力量的作用。雄安新区作为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一核两翼”的关键一翼,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力量调动北京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向雄安新区疏解转移的积极性。对此,雄安新区应加快理顺产、城、人之间的逻辑互动关系,为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奠定基础。一方面,主动对接在京产业、机构、项目和人才等疏解需求,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配套齐全、提档升级。另一方面,在“三校一院”交钥匙工程在竣工交付之后,雄安新区还需加强动员优秀师资和医生进驻并参与工作,从而切实提升雄安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其次,在精准把握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内生造血功能。雄安新区要建成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需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思考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两大功能定位,即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和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逐步强化其“承上启下”的辐射带动作用与纽带节点作用,提升北京参与京津冀域内产业循环的强度、河北省各地融入京津冀产业链的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培育内生造血功能,处理好新兴产业导入和传统产业转型之间的关系,合理制定北京企事业单位迁入的进度规划和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计划,科学统筹产业“腾笼换鸟”的时序,既要确保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供可持续的财税贡献,也要挖掘并激发新兴产业的财税贡献潜力,夯实雄安新区财源建设和财政增长的基础。


再次,适当拓展建设发展思路,汇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到本世纪中叶,雄安新区将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努力建成全球典范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雄安新区需要适当拓展建设发展思路,一方面要主动作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地;另一方面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打造政产学研金协作互动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雄安新区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引导外部创新要素植入,驱动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现有企业向价值链更高位置攀升。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微信号:zjuspa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有:


乡村振兴培训、社会治理培训、城市管理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应急管理培训、社会保障系统培训、高校培训、两新培训、生态文明培训、市场监督培训、纪检监察培训、农业农村培训、创新创业培训、非公企业、高校改革培训、三农培训、自然资源培训、县域经济培训、国土培训、长三角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民营经济培训、医保培训、社保培训、国土空间培训、军人事务培训、能源培训等。


涉及培训系统有:

司法系统、教育系统、公安系统、财政系统、检察院、档案系统、工商联、卫健委、宣传系统、城管局、审计系统、档案系统、民宗委、人社局、管委会、编办系统、协会、网信办、文广旅游局、住建系统

、卫健系统、医疗系统、金融系统、银行系统培训、城市管理、财税系统、地铁系统、电力系统等。


欢迎关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培训微信公众号:浙大公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