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学者
邹永华 “百人计划”研究员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系副主任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 要
2017年4月1日,中国宣布启动雄安新区(XNA)计划。作为一项国家级战略,雄安新区的设立旨在解决北京所面临的大城市压力和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在中国,城市区域(city-region)可以被视为国家空间选择性(state spatial selectivity)的结果,其目的是通过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来管理危机和维持有效的空间治理。本文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期行动的背景下,全面审视雄安新区(XNA)计划,解释选择雄安的相关动机,并分析该计划可能面临的挑战。考虑到基于西方经验的理论见解可能不适用于中国,本文有助于深化不同语境下城市区域建设逻辑的相关探讨。
讨论与结论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政府把首都区域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这可以反映在雄安新区计划中。中央政府希望雄安新区的设立能够帮助京津冀建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区域,并帮助北京实现其成为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愿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将其建设新世界的政治雄心嵌入许多巨型项目中,包括雄安新区计划。雄安新区计划由于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而预示着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政府所支持的巨型项目也可能会遇到体制机制层面的各种挑战。尽管如此,平地而起的雄安新区依然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次创新探索,也反映了中国城市区域建设所采用的一种新方式。
雄安新区计划可以作为一个含义丰富的城市研究案例,让实践者能更好地理解非西方语境下特定的国家空间选择性和城市区域主义。城市区域建设和国家空间选择性的形式和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制度条件影响(Park,2013)。现有的文献为西方语境下的城市区域建设和国家空间选择性分析提供了许多理论见解,但这些理论可能并不适用于中国(Brenner,2004;Park,2013;Wu,2016)。在城市区域主义方面,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巨大差异在于,中国的城市区域是国家空间选择性的结果,其目的是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干预来管理危机和维持有效的空间治理。这个现象并不是国家治理权力下放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结果,而是国家权力的一种重新集中(Harrison and Hoyler, 2014; Jonas,2012; Wu,2016; Park,2013)。从这个角度看,本文有助于揭示不同语境下城市区域建设所隐含的不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