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对象】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
【培训地点】浙江大学
【培训方式】课堂学习(理论授课、现场教学等);线上学习(直播、录播相结合);混合教学(课堂学习+线上学习);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培训师资】以浙大为主的高校教授、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高管和智库行业专家等一流教师队伍。
【培训费用】视培训人数及具体培训方案而定。
【培训证书】根据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证书发放管理规定,学员学习期满,参与全部核心课程的培训,考核通过,颁发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证书。
【培训保障】
1、严格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教学实施的组织,严谨周密,管理高效有序;配备专职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管理,做好培训班日常管理,负责做好课程准备、教师接待、资料准备等工作,联络协调学员的食宿、现场教学等方面工作
2、需求调研精准、教学设计专业: 教学设计要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遴选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效果出色的教师;
3、课程设计,师资结构合理,教材配备完整:组织方式从课堂讲授、现场体验与学习参观、交流互动、专家点评相结合; 根据干部特点,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来设置课程
4、培训效果转化:推进培训效果的转化,课间交流,课后思考,培训后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5、培训结束后,建立学员档案并统一归入浙江大学档案馆,享受浙江大学校友待遇。
6、实施课程评估机制,向每位学员发放课程评估问卷,及时了解、听取学员的评价。
【交通方式】学员报到当天,我校派专车到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迎接学员;结束学习后,我校派专车送至杭州火车站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请尽量集中乘坐同一航班或火车。
【教室布置】课程讲义、校内生活小贴士、学员桌签、横幅、课间茶水、笔记本等必备物资。
【联系方式】
陈老师:0571-56750081或13777856020(微信同号)
【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也可依主办方具体情况定制:
课程模块 | 课程内容(仅供参考) | ||
理论政策学习 | 文旅产业展望和发展思路 | ||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解读 | |||
《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解读 | |||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解读 | |||
突发事件应对 | 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文旅产业的十大变革和创新 | ||
逆势而上:文旅融合表征创新与趋势 | |||
面对新冠疫情,旅游企业如何应对 | |||
疫后旅游业振兴的国际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 | |||
疫后社会价值走向与“十四五”文旅重振规划响应 | |||
多面融合 | 理念融合 | 以文促旅 | 新时期旅游市场与文化需求 |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 |||
地域文化资源与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兼谈海内外文化产业经验的借鉴 | |||
以旅彰文 | 城市旅游对城市品牌打造的关键作用 | ||
发展旅游业对拉动文化市场的贡献 | |||
旅游目的地异地生活方式建设:内容创新与制度保障 | |||
旅游对当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 | |||
和合共生 | 和合融通:让文旅共美 | ||
理念更新:新时期文旅融合方向、思路和举措 | |||
基于文旅融合的研学旅行 | |||
顺应全域旅游发展趋势,推动景区转型升级和全域旅游下文旅融合的新格局 | |||
浙江特色与浙江经验 | 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杭州文旅融合发展经验分享 | ||
地域文化与旅游品牌塑造——以西溪湿地旅游规划建设为例 | |||
职能融合 | 从整合到融合:文旅机构合并的历史选择与现实挑战 | ||
探索1+1>2:打破文化和旅游行业边界 | |||
贯彻落实“三定”规定:职能分配和绩效管理的几个问题 | |||
浙江特色与浙江经验 | 浙江文旅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经验 | ||
浙江:加快推进文旅系统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 | |||
产业融合 | 业态融合 | 数字经济与全球市场转型对文旅产业的启示 | |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文体旅协同发展战略 | |||
全域旅游背景下打造乡村旅游的升级版 | |||
互联网+文化科技的融合与数字文创经济创新发展 | |||
活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
全域旅游下的文旅地产创新 | |||
浅析特色小镇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招商引智策略 | |||
乡村优质旅游的业态培育与民宿产业发展 | |||
互联网+智慧旅游———旅游 IP 新定义 | |||
从旅游信息化到全域旅游新零售运营 | |||
文旅产业下动漫行业的机会 | |||
旅游风情特色小镇的招商运营与业态培育 | |||
产品融合 | 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旅商文体康养融合发展 | ||
乡村旅游品牌塑造与营销 | |||
品牌、产品、节会、文创——旅游目的地四大IP创新 | |||
自媒体时代旅游产品设计的创新 | |||
基于当地文化的旅游产品研发 | |||
文化资源转化与旅游目的地建设 | |||
文化旅游节活动策划与落地 | |||
释放大众需求 | 当今中国旅游消费市场新趋势分析 | ||
顾客至上:旅游业消费群体与消费心理探究 | |||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反馈平台对消费市场的影响研究——以携程、大众点评等旅游APP为例 | |||
浙江特色与浙江经验 | 新时代文旅融合业态创新——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 ||
地域文化与旅游品牌塑造——以西溪湿地旅游规划建设为例 | |||
振兴传统工艺与非遗旅游——以浙江杭州为例 | |||
以乌镇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实践与探索 | |||
共享绿水青山、共建诗画浙江:江南小镇旅游营销新思考 | |||
培育新型文化旅游消费模式的浙江经验 | |||
市场融合 | 市场主体融合 | 政府政策保障:优化旅游企业营商环境 | |
文旅产业项目资本运营与投融资实务 | |||
文旅产业园区发展战略与总部经济招商 | |||
市场监管融合 | 文旅市场监管干部法律风险防范 | ||
文化和旅游行业标准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 | |||
旅游景点演艺和娱乐企业管理和运作 | |||
“文明旅游”行为规范和宣传推广 | |||
综合执法改革 | 文旅市场综合执法体系改革的工作思路 | ||
法律知识更新与综合执法规范化 | |||
浙江特色与浙江经验 | 改善旅游消费软硬环境的浙江实践 | ||
新时期浙江旅游政策的新突破 | |||
服务融合 | 旅游景区的综合管理:从环境治理、消防防范和安全保护等方面谈起 | ||
旅游景区智能厕所建设 | |||
文旅扶贫助推乡村振兴 | |||
文化+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综合设施建设 | |||
互联网+公共服务: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 | |||
景区游客服务窗口形象建设 | |||
浙江特色与浙江经验 | 旅游“数时代”:浙江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与应用 | ||
“美丽西湖”:工程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 |||
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融合 | 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 ||
新时期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
国际传播视域下外宣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 | |||
文化大国崛起的故宫力量 | |||
旅华外国游客消费偏好的实证探究 | |||
海外文化和旅游工作机构的整合和管理 | |||
浙江特色与浙江经验 | 浙江文旅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创新举措 | ||
现场教学 | 莫干山民国风情小镇 主题:特色小镇建设与民宿经济发展 | ||
白马湖文化创意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 主题:文创园区规划、建设、运营与动漫产业发展 | |||
良渚博物院 主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
桐庐美丽乡村 主题: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