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浙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袁家军书记在会议上提出要实现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跃迁、从抢占市场向创造市场跃迁、从服务大局向融入大局跃迁、从城乡协调向城乡融合跃迁、从局部场景向整体环境跃迁等五个“跃迁”。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丽君教授应邀做客浙江卫视《今日评说》栏目,解读“跃迁”相关内容。
20201208期:从局部场景到整体环境跃迁

陈丽君: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
Q
浙江省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率先从局部场景向整体环境跃迁,这个跃迁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它?
陈丽君:浙江是地方政府创新非常活跃的省份,各地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争先创优,在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治理效能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形成了很多具有示范作用的创新试点。通常我们把这些成功试点称之为盆景。如何让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试点,不仅仅是在一个领域、一个地域惠及我们的民众;如何让盆景成为风景,做到连点成线、串珠成链,这是我们“十四五”时期需要着力抓治的。比如说生态环境的建设,现在我们要求做成整个省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使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从局部场景向整体环境跃迁的第二层含义是“十四五”时期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实现整体性政府,如何全面系统地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比如,我们以前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现在应该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再比如,以前我们强调提高一个窗口的办事效率,现在我们要转向提高围绕老百姓“一件小事”有关的所有部门的整体效率转变,使政府的服务方式从“碎片化”转变为“一体化”,群众、企业办事从“找多个部门”转变为“找整体政府”。
Q
实现“局部场景”到“整体环境”跃迁,我们目前来看具备哪些先发优势?
陈丽君:首先,我们有积极有为的政府、一批担当作为的干部,有为催生了作为和有效。其次,我们拥有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试点,《领跑者》《竞跑者》期刊上刊登了近年来各地大量的创新实践,成果非常喜人。第三,我们省在数字技术上拥有先发优势,数字技术赋能整体性政府有良好的基础。比如杭州的城市大脑,包含了警务、交通、文旅和健康等11个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整体智治上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实践和样板。
Q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特别提到要形成“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高校协同治理格局,这对我们的治理提出的是什么样的新要求呢?
陈丽君:说到“条抓块统”这个概念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属地管理”、“条线管理”,我们肯定不陌生。比如说,我们在乡道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从条线管理上来说,这是属于交警管理的;但是属地管理来说,问责的责任恐怕要落到乡镇头上。这个其实不一定是完全合理的,所以基层治理中,我们建立“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是非常有意义的。那么怎么来实现呢?首先,我们需要有效厘清县级部门和乡镇之间的权责,明晰哪些权责是属地的,哪些权责是属于部门的,这样才不会一股脑儿把所有的社会治理责任全部扔给属地,做到专业的事有专业部门来负责。那么第二个,要让部门力量能够下沉下去,只有部门力量下沉了,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县乡一体”。第三个,需要打破行政边界,有效整合部门力量资源做到协同治理。最后一个,还需要我们改变原有职能定位的工作方式,转向以”事“为中心的工作方式。比如说,衢江区梳理了非法采砂制砂的整治、矿产管理问题整治等一件事,实现牵头部门带着配合部门按照流程进行高效治理。
Q
刚才我们是从省域治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实整体环境的跃迁还包括了更加深层次的意义,是吗?
陈丽君:是的,从更深层次意义看,整体环境跃迁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全面构建省域治理的现代化,实现政治生态更加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 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围绕浙江省提出的”四高地两区一家园“这个总体目标,我们整体环境的打造需要更加彰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清廉之美。
Q
面对新发展阶段的目标,浙江怎么更好实现向”整体环境“跃迁,您有什么建议呢?
陈丽君:浙江省要实现“整体环境”跃迁,还是离不开我们建立一个强政府、强市场和强社会的多元共治社会治理共同体。政府需要有为的全面深化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整体智治全面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比如说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高质量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更好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那这样做了之后我们就能够实现市场有效,也就是说用政府有为助力市场的有效,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我们需要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打通支持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有利,深化“互联网+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最后实现让群众受益,加快中心城市国际化,发展国际化的社区、学校,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等等。
内容来源:浙大文科
本文转载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zjuspa